查看原文
其他

斯里兰卡,这份特别的六一礼物只为你定制!

中国建筑 2020-08-30




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,

他们带着美好的希冀

来到我们身边,

他们用明亮干净的眼睛

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。

这个六一,万里之遥的

斯里兰卡塞佩库拉马村的孩子们,

收到一份来自中国建筑的特别礼物……




斯里兰卡中北部的阿努拉达普拉,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锡兰王国旧都,也是这个国度最古老的城市。但这片曾经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古老文明之地,如今是斯里兰卡最贫困的地区之一。

 

而今,一座倡导环境友好、融入两国文化特色的儿童公益课堂项目,由中国建筑援建、清华大学学生设计、当地人参与施工。众人齐力协力,共同领略并延续着斯里兰卡的古老文明之美,可谓“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”。





暖心而绿色,小巧而美丽


这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,正是斯里兰卡儿童公益课堂设计与建造项目。

 

作为扎根斯里兰卡的中国企业,2018年12月,中国建筑旗下中建装饰与清华大学ICA(国际公益设计)团队共同发起了这个“小而美”的项目,作为“梦想建造者”共同帮助当地改善教育状况。


▲斯里兰卡儿童公益课堂项目环境宜人


两年前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郭世玉作为清华海外实践团队成员,来到塞佩库拉马村支教。了解到当地教育资源严重短缺,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。女孩经常遭受性侵类案件,而男孩则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辍学在家务农。


她萌生设计一个公益课堂建筑的想法,希望这座公益建筑,除了获取知识,“能给孩子提供爱与庇护”。


▲郭世玉(左一)带着当地儿童

在公益课堂建设现场外的空地游戏


项目建筑面积360平方米,共两层,一层是教室和办公区;二层是当地第一座图书馆,是儿童阅读空间与心理咨询室。据了解,当地是斯里兰卡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之一,幼童失去父母成为孤儿,在此他们可以获得精神和心理慰藉。

 

它是一个倡导环境友好的绿色项目,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,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,即使没有空调,房间内仍能保持舒适的温度,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节约了资源。


▲正在建设中的公益课堂项目


项目以“在地建筑”的设计语言,从气候应对、材料选取、文化符号运用等方面,充分尊重当地传统,将斯里兰卡当地崇尚的“与自然连接”的概念深深融入到建筑设计里,延续了孩子关于家园的想象和记忆。


除了因地制宜地延用当地材料和工艺,在二层屋架部分则将中式建筑的轻质木结构设计理念引入当地,坡屋顶、大挑檐与框架结构结合,保证了空间通透性的同时,促进室内通风降温。

 

相比斯里兰卡传统的泥土、砖石结构屋顶,这样的建筑也让当地人耳目一新,给当地民居设计建造带来启发。





村民们都来帮忙了


“90后”项目施工负责人胥超说:“公司在海外承接的项目都是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,平时和外界没有太多交流,虽然来斯里兰卡三年了,对这里还是感觉挺陌生。”



“原本这是一片坑洼不平,积满泥水的草地和树林。”他回忆说,“不像大型工程有物资、人力保障,从找工人、买材料,一切都要从零做起。”

 

工期正值雨季,地面湿滑,给设备进场和施工造成困难,而且施工用水都成问题。“当地人帮忙找来一支打井队伍,这才解决现场供水问题。”这件事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村民的淳朴热情。


“我看到过野生象群从项目周边经过,为了避免象群破坏项目,当地人告诉我要在周围种些柠檬树,因为它的气味和带刺的枝干会使象群绕道。”胥超说起在这个项目上的见闻很兴奋。



距首都科伦坡数百里,从没见过中国人的村民,被眼前这个常常手忙脚乱、却又认真执着的黄皮肤小伙子打动。


“你试过和别人手舞足蹈地聊天吗?”胥超笑着说,“当地讲僧伽罗语,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,每天都在用肢体语言去沟通,就像做‘健身操’一样。”

 

即使语言不通,一座无声的建筑“永恒地”伫立在这片繁盛的土地上,也可以成为两国人彼此交流沟通最紧密的心桥。





“我喜欢给孩子们上课”


为培养当地人未来公益项目运营能力,胥超联合会讲英语的村民,在工地旁边开展儿童中英文课堂、绘画设计比赛等活动。


▲“梦想建造团队”为当地儿童开展课堂教学


“我喜欢给孩子们上课,第二次上课时,没想到第一次教的词汇,他们还记得很清楚。”胥超为当地儿童每周开设的“一小时课程”,教授数学和中英文会话。第一次开课时,他代表公司向当地儿童捐赠了学习用品。上课的教学计划一直持续到项目完工。


当地小孩在课间玩耍


这些活动让村民对项目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。Dilshan是一家小商店老板,强烈要求加入施工,头戴安全帽、身穿反光背心穿梭在工地上当起义务杂工。离项目最近的一户人家,把自家剩余屋瓦半价提供给项目。而负责屋面施工的分包商得知项目用途后,仅以成本价施工。

 

胥超说:“在海外工作多年,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项目能让自己如此深地融入当地民众。”



斯里兰卡当地新年,村民在项目旁自发组织起传统新年活动,参与其中的胥超说:“活动中村民和儿童,他们发自内心地手舞足蹈,让我为所做的项目感到自豪。”


▲新年联欢活动




让当地青年学会一项技能


当地青年Pramod辍学在家务农,他梦想有一份让家庭摆脱贫困的工作。胥超了解到像Pramod一样的年轻人有很多,他希望能以这个小项目为载体,通过持续培训教会村民一些建筑技能,把优秀年轻人带到科伦坡大项目去工作锻炼,从而真正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经济条件。


▲项目团队正教授当地年轻人如何调制灰浆


胥超组织当地青壮年做砌墙、抹灰、贴砖等技能培训,与当地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讨论交流,给予耐心指导。



负责木结构施工的Chameera说:“这是我做过结构最复杂的屋顶,在CSCEC项目工作,施工技能得到很大提升。”





让梦想照进现实


这个倡导环境友好、融入两国文化特色的“小确幸”公益课堂项目,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时即完工交付,未来将服务于周边的十多个村落。



当地教师Priyadarshani说:“这个项目非常重要,因为教育对于当地贫困儿童非常关键,教育是他们通向成功的唯一方式。这些孩子没有阅读的场所,所以楼上的图书馆能够让他们获得比学校更多的知识,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。”

 

胥超说:“项目条件虽然艰苦,但我很期待项目建成后发挥它的作用,我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幸福空间,让我们的梦想承载孩子们的未来。”


▲项目团队成员与当地儿童一起游戏


千百年来,当地最负盛名的千年菩提树始终照耀着在这片古老文明之地。中国为斯里兰卡带来的一个个深入民心的“小而美”项目,不仅解决了当地最迫切的民生需求,更促进了彼此人文的交流涌动,深化着不同国度人们的情感,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得以照进现实。




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!

内容来源: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

素材来源:企业文化部,中建装饰


猜你喜欢↘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